目前餐饮市场上的厨师,数量并不少,但是总体质量却不高,从近10年的厨师需求状况看,不是重名,不是什么“大师”或“名师”,不是摘金夺银当“擂主”,不是上了报刊或电视,而是重实,要求能很快派上用场,可以为酒店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其中,最被餐厅老板看重的是有文化、有师承、厨德好、见识广、头脑活、会管理、忠于企业的中青年厨师。他们往往被委以副总经理,行政总厨,技术监理,,新菜开发部主任,厨师长或头炉,头案等重任,工资报酬也最高。那些贡献卓著者,往往还会获得住房,私车,股金等奖励。在改革开放最先致富的10种人中,这些厨师名列第9位,并得到了许多社会荣誉。
那么,今后30~50年的情况是否还会如此呢?答案无疑是肯定的,具体来说,“三 三 三型”的厨师将会更加走红和吃香。
这里的第一个“三”是指烹饪院校(含本科,大专,技校或职中)的正规学历。惟有经过三年比较系统的专业教育,他们在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上才能有一个较好的基础,发展的“后劲”才大。与此相反,仅上过几十天烹饪速成培训班的人,许多东西就只知道一点皮毛,,难以有什么建树。这是因为,中国烹饪的现代化,是一股不可抵御的历史潮流。它需要外语,需要计算机技术,需要营养卫生知识,需要现代饮食机械,需要食品检测手段,需要市场经营理论,需要各种社会科学观念等等。.而这一切,必须有赖于正规教育的积累和熏陶,将“匠人”改造成为“金领技师”。
第二个“三”,是指扎扎实实地拜师学艺三年,这里的“师”不一定都是开帮立派,摘金夺银的名师,但必须是功底深厚,诲人不倦的严师,这里的“艺”,不单是要求会做一些菜,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料、刀、味、火等四大基本功。这是因为,厨师属于个体的手工劳动者,做菜技术的好坏。一、在于经验;二、在于“悟性”;三、在于基本功的全面。在校学习的三年中,尽管有操作实习,尽管有指导教师,尽管有各种录象带可供观摩,但都替代不了拜师学艺。只有拜好师,学好艺,厨师才能既懂理论,又懂实践,使两个翅膀都硬起来,才能在"烹饪王国"中自由翱翔。
第三个“三”,是指跑过三个以上的码头(特别是北京,上海,广州,重庆,杭州,武汉,沈阳,西安等大都会),会做三种以上的地方风味菜(例如鲁、苏、川、粤菜等菜系)。能够一通多系,师承百家,这对于增长见识,拓宽技艺,领悟“迷宗菜”,适应当代菜品流行潮十分重要。这是因为,在信息时代,菜品传播的速度很快,而菜品的传播又是没有地域疆界的。再加上中国烹饪的各个风味流派虽然同出自于一个“母体”,但是“龙生九子,九子不同”,各有高招与绝活。只有兼收并蓄,举一反三,菜路宽广,是技艺上的多面手,才能丰富本店菜品。招来顾客。